第二百八十四章 喋血西川(下)南诏亡国
乾符三年(876年)三月,南诏一边遣使向高骈请和,一边仍继续小规模进犯边界。
高骈可不像怕事儿的前节度使牛丛,一怒之下斩了南诏使者,并严厉通牒南诏,罗列他们辜负大唐历任圣皇恩惠、屡犯大唐边境,以及残忍欺诈的罪名,并以安南、大渡河两次失利加以羞辱。
又针对成都只有内城没有外城,不便防守的实际,找来懂建筑、善风水的高僧景仙,让他帮忙规划设计。经过景仙的实地勘测,成都外城周长约为二十五里。
高骈把西川全境的县令召集过来,现场用步子量测距离、分派任务。
高骈深知地方官吏的黑暗与残忍,为了把住工程质量,把城墙修造坚实,又最大限度防止他们鱼肉百姓。他给这些官吏定下了规矩:“严禁盘剥劳役人员,凡收受百文以上的一律斩首;严禁毁坏农田,一律从距城十里内的山坡取土,不得平地掘坑,妨害耕种;参与劳役的百姓每十天一轮换。”
西川百姓从没见过如此公平而又轻松的徭役,他们充满干劲,不用督促自用功。工程从八月起建,至十一月竣工,用时仅两个月。
高骈是个“多面手”领导,诗写得好,仗打得好,连修城都是行家里手。现代的越南首都河内,其城市的基本轮廓就是高骈担任静海军节度使时,修筑的安南城打下的。
修建成都外城期间,高骈担心南诏在边界作妖,影响进度。遂针对南诏国民信奉佛陀的习俗,委派景仙赴南诏劝酋龙归附大唐,承诺将大唐公主嫁给他。并与南诏商议两国间的礼仪,却又故意久拖不决,为修城赢得时间。
同时,高骈还故意放出消息,说要去边界巡视,让人在成都至大渡河之间昼夜燃起烽火。南诏分不清虚实,只得加强戒备,不敢有半点疏忽。从而确保了修城工作,从起建到结束没有受到任何外力影响。
高骈派僧人景仙去,算是找对了人。酋龙不仅没有为难他,反而极为尊敬,亲自带着文武大臣迎接景仙,对景仙的话极为信任。
经过高骈的努力,唐、南之间逐渐息兵止戈,走上了和谈之路。
乾符四年(877年)正月,与大唐纠缠厮杀了二十年的酋龙病故,其子法继任,改国号鹤拓,亦称“大封人”——“封”古音读“帮”,也即“白”,大封人,即是白族的源起之名。
法与好战的酋龙不同,性喜游猎饮酒,国事全权委托大臣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