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喋血西川(下)(6)杀伐果决的狠人
乾符二年(875年)正月,奉命镇守成都的高骈,一路颠沛行至剑州(今四川剑阁)。
他先让人打马急赴成都,号令城内大开城门,放民众出城。
有位幕僚不解的问:“如今南诏进逼成都,而我们距成都还有六百余里。此时城门大开,万一南诏发狂进攻,那该如何是好!”
高骈自信满满的说:“当年我在交趾(今越南河内),曾大破南诏二十万军队。他们听到我入川的消息,恐怕连跑都担心来不及,哪里还敢进犯成都!况且如今天气回暖,数十万人挤在城中,活人死人同处一地,污秽郁积蒸发,再不开城定会引发瘟疫!”
高骈所派使者进入成都传达命令,城门开处,百姓各复其业。昼夜在城楼守卫的将士,也得以脱去释甲休息,一时人心大悦!
归途中的南诏仍在攻打雅州(今四川雅安),听到高骈将至,立即遣使请和,并继续向西撤离。
高骈奉告朝廷:“南诏不过是跳梁小丑,容易对付。如今支援西川的兵力已足够,建议撤回新近征调的长武(今陕西咸阳)、鄜坊(今陕西黄陵)、河东(今山西太原)三军,以免徒增费用。”
高骈到达成都,一改牛丛的“龟缩式”打法。第二天,便派出五千步骑兵主动追击,在大渡河附近大破南诏,擒获酋长数十人,全部拉到成都街头斩首示众。
接着,又派人修复被南诏损毁的邛崃关(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大相岭),以及大渡河沿岸的各处堡垒。还在戎州(今四川宜宾)所属马湖镇、沐源川两地修筑城池,分别安置了数千兵力驻守。
这两地都是南诏进犯西川的必经之路,南诏曾于此路迂回,攻陷了犍为。
做完了这些事,高骈开始追究失地责任。他征召黄景复前来,责备他作战不利致使大渡河失守,将其腰斩于市。
平心而论,黄景复在作战中是尽了力的,只因西川援兵不至,寡不敌众之下才导致兵败溃散,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责任总要有人负,黑锅总要有人背!
谁让他当时不与阵地共存亡呢!身为带兵打仗的将领,撤退本就是耻辱!从这点看,死得也不冤!
南诏在高骈的威名震慑下,已经退出西川。此时,摆在高骈面前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南诏不再进犯;另一个则是保持西川稳定。
第一个容易解决,无非就是加强备战,以打促谈,使南诏不敢轻易犯边。
后一个则比较难办,西川作为大唐西南藩镇,虽然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毕竟山高皇帝远,历任节度使都想着如何盘剥捞钱,军队严重缺乏训练,百姓苦不堪言。
这也是小小南诏,能够多次打穿大渡河天险,兵临成都的原因所在。
壮年时期的高骈,杀伐果决而又勇于任事。当他看清了原因所在,便开始立即着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