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高考移民(1 / 2)

闲臣风流 衣山尽 2511 字 2018-03-29

<content>

“娘子,据你看来,史大人的文章写得如何?”周楠翻开着史杰人留下的那一箱子书籍和文稿问素姐。

书稿很多,有三十来本。除了朱熹注解《四书》他参加乡试、会试时中式举人、进士的范文集之外,其他都是史杰人读书心得和所写的风鼎盛。因此,明朝初年,朝廷官员九成出自南方,北方士子怨气极大。太祖一上朝,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南方话,渐渐地感觉不妙。

洪武三十年的会试,一发榜,考生愕然发现榜上五十一名中式考生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个也无。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然而仅仅六天过后,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身为南方人的考官蹈偏私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让主考们说不清楚。

这是闹得实在太大,朱元璋下令严查,流放了两个考官之后。也意识到如果朝廷长期由南方官员把持的后果。

他就将进士科考试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称之为南榜和北榜。后来,因为北方经济文化逐渐繁荣,又将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单独划出去,又设了一个中榜。

话虽这么说,但北方,尤其是偏远的西北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读书人的数量和文教质量还是比不上江南和江西。

有史料记载,在甘肃这种偏远省份,每到童子试的时候,地方官甚至还凑不起足够上榜的人数。问教化又关系到官员们的政绩,没办法,只能办学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若要培养起来谈何容易。所以,只要你认得几个字,勉强能做一篇文理通顺的汇萃之地,可城中之士要么是去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要么就是朝中的官员。本地人参加科举,只要你不是应天府人士,却不难。”

周楠来了精神,问:“怎么说?”

素姐细声细气地开始解释。

原来,北直隶并不是一个行政单位,也不设衙门,它只是一个地域名称,就好象是后世的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

所谓直隶,就是人事和财政还有卫戍直接归中央六部管辖。

不过,因为地方大,中央也管不过来,就划成几块让别省代官或者成立一个单独的行政单位。

明朝的北直隶包括后世的京津河北全部,山东北部一小部分,以及宣府和保安州。

其中,顺天府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省级单位,顺天府尹正三品。

宣府、保安州属于九边军镇,又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

至于北直隶的其他地方,大名、天津、霸州四道,由山东代管;易州、口北、昌平、井陉、蓟州、永平等六道,由山西代管。

这样说来,只要你不是这些地方的人氏,参加北直隶的乡试,实际上只是和保定、真定、顺德、广平、河间五府的读书人竞争。特别是刨去了文化人扎堆的顺天府考生之后,难得骤然降低。

听素姐说完,周楠大为惊喜,忍不住抱住她就亲了一口:“多谢娘子,多谢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