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王二摇头:“不明白。”
周楠心中气恼:“本官懒得同你解释,反正就是个火坑,跳不得。你回安东去吧,告诉我家娘子,就说我过得两日就会回去。”
没错,在王二这种小地方的胥吏看来,行人司行人不过是一个凭,他就不能去行人司报到。可不去报道,你就是枉顾朝廷的恩义,是耍态度,是对君父恩泽的不敬。
明朝朝廷一旦授官可不是你不想当就不当的。
最后问题又来了,去行人司,你就得拿出进士文凭。
事情又回到了原点,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
为此,朝廷给了周楠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锁厅待考。
所谓锁厅制,乃是宋时一个特殊的选官制度。大概意思是,一个官员能力出众,即将被朝廷提拔到高级领导职位。可是因为文凭实在太低,不足以服众;或者知识储备不够,需要进修。
那么,怎么办呢?
简单,你考一个进士出来不就结了?至于你的官位,先保留着,工资照发。工作让别人先干着,你什么时候拿到文凭,什么时候上岗。
这相当于后世的在职学习。
元朝制度借鉴宋朝,明承元制,也有这么一种说法。
到后来,清承明制,这一制度更是广行其是,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清朝实行的是满汉共治的人事制度,比如雍正时的国家决策机构军机处,汉员和满员各一半。清朝的满人选官保留了章。到如今,《四书》《五经》只记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子曰,学而时习之’区区几句。现在去科举,可能吗?”
自从进了衙门,干的是文秘,周楠平日里也有意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可两年过去,也只堪堪达到能够读懂文言文,提笔写公函没有错漏的程度,作凭就没办法上任,到最后,反倒是把以前那个知事的官职都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