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南诏入侵之血战安南(5)牛人出马高骈威震安南(1 / 2)

大唐气象 贪狼木 1169 字 4天前

第二百六十四章 南诏入侵之血战安南(5)牛人出马高骈威震安南

南招撤军后,也知邕州久历战火,早已地枯民竭,毫无可取之处,便也没再重新组织进犯。

而张茵取代康承训出任岒西节度使,更加不愿招惹南诏。朝廷虽三番五次催促他发兵夺回安南,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

张茵的不配合态度引起了朝中宰相的不满,曾推荐过名将王式的夏侯孜,又向朝廷举荐骁卫将军高骈,用以接替张茵。

提及高骈,绝对是晚唐年代,甚至越南历史都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他出自渤海高氏,祖籍幽州(北京),祖父是宪宗时平定西川的名将高崇文,世代均为神策军将领。他虽是武将出身,却嗜好读书,喜欢谈古论今,还写的一手好诗。

由于神策军自德宗起就一直由宦官控制,他的神策军世家身份以及出众能力,得到军中一众高级宦官的充分认可,很快晋升为右神策都虞候。

宣宗年间,党项叛乱。他率神策军戍守长武(陕西咸阳长武县),屡立战功,升任秦州(甘肃天水秦州区)防御使。期间,又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收复河(甘肃临夏)、渭(甘肃陇西东南)二州,出兵平定凤林关(又名安乡关,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北),是神策军派系中难得的一位优秀将领。

有了宰相引荐,宦官们巴不得让这位自己人执掌兵权,以便增强己方威望。因此,高骈的任命得以顺利通过,出任安南都护,接管张茵部众。

安南之乱此时已近十年之久,蔡袭悲壮战死,康承训身败名裂,朝廷屡战屡败。面对这一烫手山芋,高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前往,临行前赋诗一首:“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

此刻的他,踌躇满志豪情满怀,远不是若干年后那个拥兵自重,一心沉迷升仙的昏聩军阀。

咸通六年(865年)七月,高骈抵达行交州及安南都护府暂驻地海门(今广西玉林博白县东南),即刻着手治理军队。

监军李维周厌恶高骈得势,想要除去他。在各项准备尚未就绪之际,屡次催逼高骈发兵。高骈无奈,只得带领五千军队先行出发,约好由李维周率军接应。

谁知高骈前脚一走,李维周立刻勒令部众,严禁出一兵一卒支援高骈。

九月,高骈进至南定(越南北部南定省)。

也是高骈福星高照,峰州(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凤州)近五万南诏军队正忙于收割稻谷,根本没料到唐军前来,毫无戒备之下被打得大败。

高骈乘胜收复峰州,缴获了南诏收割下来的稻谷,解决了粮食问题。

高骈仅凭一支孤军大胜南诏,在峰州站稳了脚跟,与盘踞交趾的南诏安南节度使段酋迁,形成对峙局面。

咸通七年(866年)六月,南诏国王酋龙,派善阐节度使杨缉(为南诏所立,位今云南昆明一带),率军协助段酋迁防守交趾(越南河内)。

而大唐这边,监阵敕使韦仲宰没有通过李维周,自行筹措了七千军队,前往峰州与高骈会合。

有了支援的高骈随即展开进击,屡次击败南诏。报捷文书送至海门,均被李维周擅自扣留不发。数月过去,没有只言片语传回朝廷。

懿宗虽懈于政事,但也一直关注着安南战局。见高骈走了这么久,连个消息都没回,不禁有些奇怪,遣使询问李维周。

李维周借机诬告高骈驻军峰州,逗留不进。懿宗大怒,诏令右武卫将军王晏权接替高骈,征召高骈回朝,准备从重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