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朝大臣以什么理由弹劾赵构,他都不会留情面的予以辩驳,这让众人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赵构。那种与生俱来,不惧危险,富贵险求的欲望,还有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众人闭口不言。
渐渐地朝大臣再也不愿提及赵构此行的弊端,只因赵构每次说他们心所想。此外,赵构体验过书生的苦楚,他自问不是那种死读书之人,却也懂得其道理。
“圣贤之道,难道是为了升官发财吗?若是真的如此,那天下如此多的读书人,为何读书,又为何做官?自古圣贤之道,传授于众人之道理,乃是为国为民,非为己。”
“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心!无论是十年寒窗苦读,还是习武都是为了精忠报国。诸位皆是朝顶梁柱,又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若是天下读书人知道做官以后,居然是为了发财,那与圣贤之道相悖,难道没有一点愧疚之心吗?当真是枉为读书人!”
众人沉默了,那些武将地位在朝官职一样,可是话语权太低了。他们心一直愤愤不平,臣治国,武将镇守边疆,这是历来已久的定律。但是武将在外出生入死,所得功绩不可自傲自满,又受到臣的打压,这让他们憋了一肚子的火气。
赵构此番言论,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若非他们不懂墨,也不至于被臣看不起。赵构的话浅显易懂,说白点是骂他们这些人枉为读书人,根本与圣贤之道相悖。
即便是那些臣都羞愧的低下头,哪怕是潘良贵都沉默不语,因为他自己都觉得赵构骂得对,骂得好。虽说潘良贵自己也是臣,可他从来没有看不起武将,甚是尊重。
因为臣治国乃是和平盛世,要是在战乱年代,还是看武将安邦定国。若是没有武将阵杀敌,抵御住敌人的入侵,哪里还有臣耀武扬威。毕竟,敌人真的入侵过来,只怕第一个逃跑的便是这些人。
赵构的话直指他们本心,因为他们读书时想的便是忠君爱国,为皇分忧,为百姓解难。但是官越做越大,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失去了本心,以致于走歧途,贪污受贿,饱私囊等屡见不鲜。
当你权力便大了,诱惑更多了,哪怕是你坚守本心,可是还有人不断地诱惑。无论是钱财还是美女,只要你做了一次,尝到甜头,想要再收手已经发现晚了,这也成为习惯,渐渐地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为得是自己一生平安,试问那些贪官污吏,他们晚真的睡得着吗?
难道不怕某天自己的项人头被皇处斩吗?其实,他们也怕,可是贪污受贿像是吸毒一样,染后哪怕你想拒绝,都会有人源源不断地亲自送到你面前。一环接着一环,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渐渐地成为一种风气,这也是为何北宋吏治较为黑暗的根本,不是制度有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应该承担的责任,想的是勾心斗角,想的是升官发财。
此次,赵构也是被逼无奈,要不是时间紧迫之下,也不至于如此做。既然决定了走这条路,哪怕是跪着也要走下去,这便是赵构的坚持。因为他不想看见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哪怕是有一丝苗头都会给他掐灭,只是他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