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日文已经来不及了,因此都是直接读这些字体简单的简体字,这也间接推动了简体字在日本的发展,由于没有包袱,居然比在中国本土的推广都快。
在李向前看来,文字本身就是经济问题,稍微小点的经济体,都负担不起翻译海外文化产品,以及科技资料的能力,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口啊。
对日本的文化攻势比所有人想象中的快,日本文化的根源所在,就是资源的贫瘠,导致衍生出一个把资源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制度,虽然别的国家也这么玩,但是从没有玩到这么极端过的,以日本的农业税,放到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去,都是妥妥的造反了。
最后,李向前与赤木刚宪所代表的幕府,而不是日本,签署的是一份儿“外包协议”。
协议规定了,幕府牵头出兵,组建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帮助长老会清剿南洋岛屿上的土著,事后,这些武士也留在南洋,作为长老会的一支武力使用。
这些家伙基本上都是浪人或者吃不上饭的下层武士,或者说是家里多余的儿子,拿不到武士头衔的可怜人,这年头,到哪也是编制难死人啊。
南洋地方大,机会多,谁都知道这一点。
对于幕府来说,目前的情况是混乱而有希望的,虽然长老们带来的混乱使得大家都有些兴奋过度,但这也不能说是坏事吧。
但以幕府的体制来说,还真是有些吃屎都赶不上热的,比起可以随时调动的部队,以及八路军时期,一个单枪匹马的人物,发展出几万的游击队后,中央说句话,就可以将其调动到别的地方,而空降过来的指挥员可以马上令行禁止,端的厉害。
这几乎是现代化制度必然要做到的一点了,稍微强势一点的组织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对于幕府,几乎不可能,当然了,这个时代大部分政权都这德行。
要组织一群人,自然是千难万难,但是把一群原本的不稳定因素搞出去发财,却也是非常显而易见,李向前还是很愿意出血本的。
对于能够抓到一群日本有行动力的人才,李向前自然是满意的,惊醒日本根本不可怕,一个顺服的日本,是非常好的财富和劳动力的来源,李向前印象中,日本老人甚至可以工作到60、70岁以后,这些温顺而暴躁的人,只要控制好了,还是非常合适的。
幕府这个过于腐朽的机构,目前确实在引进中国新技术方面,比不上几个藩,尤其是那几个让李向前也挑眉的家伙,这也是为什么他先和幕府联络的问题,幕府是稳态的,可以说,与中国反而是有共同利益,而这西南几个藩的家伙,却是真正有问题,历史上侵华,就是这几个倒幕派的家伙的后代搞的。
当然了,此时还不是后世,兰学兴盛后,培养出的大量人才,人才荟萃的日本,西南诸藩的情况也很简单,无论是“南人”,也就是欧洲人,还是帝都方面的新式知识,都是要经过他们的地盘,再到幕府的,本身就是过了一手,自然是反应更快。
</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