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新军(下)(1 / 2)

永历四年 张维卿 4051 字 2017-05-06

刘成口号喊得山响,但是八旗亲贵们却无人为之喝彩。八旗在关外时战斗力强劲,但也并非是无敌的,入关之后倒是摧枯拉朽,其实大多也是不可战胜的威名以及比之大明、大顺乃至大西更为合理的施政所致。

到了最近的几年,即便是没有陈文,八旗军的颓势也已经显露了出来,更多的还是需要以汉制汉和明军内讧才能继续维持战线。说到底,关内的花花世界对于蛮族战斗力的腐蚀太过惊人,当年的金人不也就真正威风了那开国之初的一代人嘛。

所谓满万不可敌,这是需要长久时间积累的赫赫威名,现在满洲八旗那个所谓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破灭了,前有李定国,后有郑成功,现在外加个陈文,都不是什么好惹的。想要重新树立起来,先还是要打败陈文。其他的,说再多也没有用。

但是,现在满清的现实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口数量,别说是比之明末大乱之前七千万丁的大明,就是比起蒙古人他们也就是个小不点儿。

现在满洲八旗在江浙战场上损失近万人,这对于只有不到五万丁的满洲族群来说太过致命。满洲人口数量过低,急需蒙古和汉军八旗作为补充,可是大肆强化后者,又会变成太阿倒持。为今之计,唯有依靠改革战法来强化军队的战斗力,威慑力重新获得,以满洲制蒙古、汉军,以八旗制绿营的格局才会重新得以恢复,而这也正是他们需要刘成的地方。

“你这奴才的意思是说,八旗军学洪承畴那奴才编练那个什么劳什子的方阵?”

刘成此前提到过,前后有两战,江浙明军的伤亡比例要大大的高出历次作战,第一次是神塘源大捷,那第二次就肯定是玉山大捷了。

数万北方绿营,其纵横,大军总是要重返的,皆是光是靠着厚重的方阵而重新进入利于浙匪的地域,没有骑兵配合,船只也不可能比得过,朝廷又如何能迅的灭掉浙匪?”

“回王爷的话,这一点,奴才早已想过。北人骑马,南人驾船,骑射为我大清所长,但是水师就要差上很多。办法不是没有,招降纳叛是其一,末将与浙匪内部诸多武将皆是熟识,浙匪这些年与江浙士绅的关系也很是不睦,一旦浙匪在北方失利,后方势必狼烟四起,我大清行招抚之策,安抚士绅和降将,江浙届时自可任由我大清铁骑驰骋。”

这就对了,刘成不可能没有给他这么个降将留后手,即便是他没有留,他那一党之人也不会想不到这一点。有了刘成此言,亲贵们便放下了一半的心,毕竟满清想要借刘成招降陈文的部将,千金买马骨的道理还是要的。

“其二,西法学来,也要与八旗传统相符,另外还要专门对浙匪进行针对性改良。朝廷没有必要摸着石头过河,只要上了桥,是在桥左边走,还是在桥右边走,自然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此言大善,奴才以为,刘成这个奴才言之有理,皇上没有看错人。”

“正是如此,这奴才是个能办事的。”

“……”

新军势在必行,八旗亲贵们由于紧迫性的存在也趋向于变革战法,以应对江浙明军的巨大威胁。这里面并非没有反对者,正红旗的旗主和硕巽亲王常阿岱就是一个,不过相比两红旗,八旗之中已有六个旗站在了改良的旗帜之下,即便是两红旗也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中,设法说服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满清建立已有多年,但是皇太极的改革和多尔衮时代的入关,使得这一野蛮人部落集团在清初的岁月依旧拥有着较高的活力,执行力比之清末也更为强大。历史上三王内讧,孙可望降清,满清立刻就能动员起大量的八旗、绿营进行针对南明的灭国之战,如今在江浙明军的巨大压力下,关乎生死存亡,自然也是不在话下。

从征山东的大军回师京城,修整了数日后便重新聚集到城外的新军大营。拣选、组编,议政王大臣会议日以继夜的商讨、权衡、争夺,刘成和汤若望带来的顾问也是全程陪同,据理力争。

十天之后,人员和建制总算是确定了下来。然而,新军组建,很多事情根本不是那么简单的,人员、建制、战法什么的都好说,但是钱粮、武器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而现在,满清的财政赤字过于巨大,当其冲的是要设法开源节流,才能有支撑下去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