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恭敬地向大师行了大礼,而后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大师,在过往的认知里,苻坚似乎总是被淝水之战的失败所定义,被视为一个失败的君主,可我总觉得他的形象不该如此片面,您能为我拨开这历史的迷雾,讲讲真实的苻坚吗?”
大师微笑着,示意我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他的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深邃的智慧,缓缓说道:“你能有这样的思考,实属难得。苻坚确实是一位极其复杂且被严重误解的历史人物。若要全面认识他,我们不妨先从他统一北方的政治智慧说起。你可知苻坚在357年夺权之后,推行了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政策?”
我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还请大师赐教。”
大师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说道:“苻坚夺权后,推行了‘各族平等’政策,这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十六国时期,是极为罕见的。他重用汉臣王猛,构建了一套从‘胡汉分治’到‘华夷混融’的过渡体系。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民族之间的隔阂犹如天堑,可苻坚却大胆地打破了这层藩篱。他任用鲜卑慕容氏、羌族姚氏等归附将领担任要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权力。这种民族融合政策,比北魏孝文帝早了整整百年。”
我不禁惊叹:“如此超前的理念,那当时的成效如何呢?”
大师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成效显着啊!在前秦鼎盛时期,其疆域涵盖了如今的华北、西域、巴蜀等地,实控人口达到了1600万,远超同时期的东晋。可以说,苻坚凭借着他的政治智慧,打造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帝国,为北方的统一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点了点头,心中对苻坚的政治才能有了新的认识,接着问道:“那在苻坚的治国过程中,王猛又扮演了怎样至关重要的角色呢?”
大师坐直了身子,神情中满是对王猛的赞赏:“王猛,堪称苻坚的左膀右臂,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国能臣。在王猛辅佐苻坚的18年间,实施了‘废坞堡、兴儒学、课农桑’三大改革,每一项都意义非凡。先说废坞堡,当时地方豪强林立,他们修筑了360余座坞堡,将大量人口隐匿其中,成为独立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势力。王猛果断出击,拆除这些豪强堡垒,将荫户编入国家户籍,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人力与财力。”
我好奇地追问:“那兴儒学和课农桑又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大师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兴儒学方面,王猛设立太学与地方官学,大力推广儒家文化。一时间,长安城内重现‘经生万千,释奠孔子’的繁荣景象,文化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而课农桑,王猛推广代田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关中地区的粮仓存粟,竟可供十年之用,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汉制胡用’的治理模式,为后来北朝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