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古剑惊思,风云暗涌
在长江边的营帐之中,烛火摇曳,光影在粗糙的营帐壁上跳动,似是在演绎着一场无声的剧目。张悦独自一人,手持一把断剑,久久伫立,眉头紧锁,神情凝重。这把断剑,剑身虽已断裂,却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仿佛承载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过往。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断剑之上,思绪如同脱缰之马,不由自主地飘回到穿越时空前往昔那段在西安的考古参观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洒满大地的日子,张悦听闻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传出重大考古发现,内心对古老华夏文明的那份敬畏与好奇,如同被点燃的火焰,熊熊燃烧。他即刻踏上了前往西安的路途,一路上,心中满是对即将目睹的神秘事物的期待。当他踏入那片神圣的考古现场,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将他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物之中,一把青铜剑的奇异遭遇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瞬间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那是1994年,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的发掘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考古学家们各个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寸土层,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谨慎,仿佛在呵护着历史的心跳。就在众人全神贯注之时,一个超乎常理的现象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柄青铜剑,静静地躺在那里,却被一个重达150千克的陶器无情地压着,剑身已然被压弯超过45度角,犹如一位历经磨难的勇士,在岁月的重压下暂时低头。
考古人员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齐心协力将那个沉重的陶器缓缓移开。就在陶器离开剑身的那一刻,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那柄被压弯许久的剑,竟如同获得了新生一般,缓缓地、却又无比坚定地恢复了原状,剑身笔直坚挺,宛如从未经历过那场磨难,仿佛时间在它身上只是轻轻拂过,并未留下太多痕迹。在场的所有人,包括那些见多识广的考古学家,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眼中满是震惊与不可思议。要知道,这把青铜宝剑已经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历经无数个春夏秋冬,可剑身依然光彩华丽,光亮平滑,宛如刚刚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不仅如此,当人们怀着敬畏之心,试着用它切割物品时,发现这柄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宝剑,如今依然寒光闪烁,锋利无比,轻轻一挥,便能削铁如泥,仿佛岁月不仅没有侵蚀它的锋芒,反而赋予了它一种更为神秘的力量。
科学工作者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迫不及待地将这柄青铜宝剑送到了专业的实验室。随着各项先进检测仪器的启动,嗡嗡作响的仪器声仿佛在诉说着即将揭开的秘密。当检测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震惊了当场所有的人。原来这把青铜宝剑竟是由一种特殊的形态记忆合金制成,而在记忆合金中起到关键记忆作用的,正是稀有金属铬。铬,这种金属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特性,它极其耐高温,其熔点大约在4000度左右,如此先进的技术,德国人直到上个世纪才掌握,可华夏文明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实在令人惊叹不已。这一发现,不仅让人们对古代华夏文明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张悦深刻意识到,华夏大地,能人辈出,隐藏着无尽的奥秘。
“大帅,您怎么了?”不知何时,陈虎悄然走进营帐,看到张悦盯着断剑发呆,忍不住轻声问道。陈虎跟随张悦多年,深知大帅平日里沉稳冷静,此刻这般失神,必定是心中有所思。
张悦缓缓回过神来,轻轻抚摸着断剑,似是在与这古老的物件对话,说道:“陈虎,你看这把断剑,让我想起了曾经见到的那把神奇的青铜剑。我们的先辈就能制造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宝剑,可见华夏文明底蕴之深厚,能人异士之多啊。如今我们面临炼气士与叛乱者的双重威胁,说不定这世间还有隐藏的能人,能助我们化解眼前的重重危机。”
陈虎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思索,说道:“大帅所言极是。只是如今局势危急,犹如箭在弦上,我们该如何寻找这些能人呢?况且,即便找到了,他们又是否愿意相助?毕竟,此事凶险异常。”
张悦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看向营帐外,说道:“派人在周边城镇张贴告示,就说本帅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助我们应对当前危机,皆可前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相信,定会有人挺身而出。”
“是,大帅。”陈虎领命而去,脚步匆匆,带着大帅的期望与使命,迅速消失在营帐外的夜色之中。
此时,在遥远无垠的冰海之上,波涛汹涌,海浪如同一头头愤怒的巨兽,不断拍打着船只。项羽正继续与鲨鱼巧妙周旋,试图借助它的力量为船队开辟出一条安全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