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太皇太后生前制定的各项规矩和传统,一一传授给顾琉璃,希望她能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纪念太皇太后,萧景川提议在皇宫内修建一座太皇太后纪念馆,将她的生平事迹和功绩记录下来,供后人瞻仰。
这一提议得到了萧寒和大臣们的一致赞同。
修建纪念馆期间,小南逸和小南瑶主动参与其中,他们将自己对太奶奶的思念,化作一幅幅画作,挂在纪念馆内。
这些画作虽然稚嫩,却饱含着孩子们对太奶奶深深的爱。
数月后,太皇太后纪念馆正式落成。馆内陈列着太皇太后生前用过的物品、穿过的衣物,以及她治国理政的手谕和诏书。
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她传奇的一生。
在开馆仪式上,萧寒、沐清玲、萧景川、顾琉璃以及小南逸、小南瑶等人齐聚一堂。众人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参观了纪念馆。
当看到小南逸和小南瑶的画作时,沐清玲忍不住落泪:“这两个孩子,太有心了。”
萧景川感慨道:“皇祖母的功绩,将永载史册,她的精神,也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西启国的繁荣而努力。”
南诏国的冬日,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刮过皇宫的每一处角落。太和殿外,铜鹤香炉中升起袅袅青烟,瞬间被狂风扯得七零八落。萧寒独自伫立在殿宇的廊檐之下,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过去。
记得幼年时,皇宫的御花园是萧寒最喜爱的地方。每至春日,园内繁花似锦,太皇太后总会牵着他的小手,漫步在蜿蜒的小径上。“寒儿,你看这些花儿,它们努力绽放,为的是给人间增添一抹绚丽。做人亦是如此,要心怀天下,为百姓谋福祉。”太皇太后的声音宛如春日暖阳,轻柔地洒在萧寒的心间。
又想起登基之初,面对复杂的朝政局势,萧寒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是太皇太后,在深夜与他秉烛长谈,为他剖析局势,出谋划策。“身为帝王,不仅要有雷霆手段,更要有菩萨心肠。唯有如此,方能赢得民心,稳固江山。”太皇太后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陛下,风雪甚大,还请回殿休息。”贴身太监的轻声提醒,将萧寒从回忆中拉回现实。他缓缓转身,踏入太和殿。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太皇太后的画像。画像中的她,慈眉善目,仿佛正微笑着凝视着萧寒。
萧寒的目光再也无法从画像上移开,往昔的一幕幕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有一次,他因处理政务失误,导致民怨沸腾。太皇太后严厉地斥责了他:“寒儿,你肩负着天下苍生的希望,一言一行都关乎百姓的安危。若因你的疏忽,让百姓受苦,你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那时,太皇太后的眼神中满是失望与痛心,让萧寒羞愧难当。
而当他在治国之路上取得成绩时,太皇太后又会毫不吝啬地给予赞美和鼓励。“寒儿,你做得很好。继续保持,西启国在你的治理下,定会蒸蒸日上。”那些温暖的话语,如同春风,抚慰着他疲惫的心灵。
如今,太皇太后已然离去,可她的教诲却仿佛仍在耳边回响。萧寒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思念和自责,他喃喃自语:“母后,儿臣好想您……儿臣是否辜负了您的期望?”
随着回忆的深入,萧寒的情绪愈发激动。他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母后,您回来吧……”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就在这时,一位大臣前来禀报要事。“陛下,边疆传来急报……”大臣的话还未说完,萧寒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天旋地转,身体不受控制地向后倒去。
“陛下!”大臣和太监们惊呼出声,纷纷冲上前去。众人手忙脚乱地将萧寒扶起,只见他面色苍白,双眼紧闭,额头上满是冷汗。
消息如闪电般传遍了整个皇宫。沐清玲听闻后,心急如焚,立刻放下手中事务,匆匆赶往太和殿。萧景川和顾琉璃也紧随其后,脸上写满了担忧。
当沐清玲等人赶到太和殿时,太医们已经在为萧寒诊治。“太医,陛下情况如何?”沐清玲焦急地问道。
太医皱着眉头,神色凝重:“皇后娘娘,陛下因过度哀伤,气血攻心,导致昏迷。臣等会尽力施救,但陛下能否醒来,还需看他自身的造化。”
沐清玲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萧景川和顾琉璃连忙上前扶住她。“母后,您别着急,父皇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没事的。”萧景川安慰道。
沐清玲强忍着泪水,走到萧寒床边,握住他的手:“寒儿,你醒醒啊……母后不能没有你。”她的声音哽咽,泪水不停地滴落在萧寒的手上。
萧景川和顾琉璃也来到床边,看着昏迷不醒的萧寒,心中充满了担忧。“父皇,您一定要挺过去,西启国还需要您。”萧景川低声说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太医们日夜守在萧寒床边,为他施药治疗。沐清玲、萧景川和顾琉璃也几乎寸步不离,悉心照料着他。小南逸和小南瑶得知祖父昏迷的消息后,也哭闹着要来看望。
经过太医们的不懈努力,萧寒终于在几日后缓缓睁开了眼睛。“寒儿,你终于醒了!”沐清玲喜极而泣,紧紧握住萧寒的手。
萧寒望着沐清玲和家人关切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虚弱地说道:“让大家担心了……我只是太想念母后了。”
萧景川走上前,安慰道:“父皇,皇祖母在天之灵,一定希望您能振作起来,带领南诏国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萧寒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景川,你说得对。为了南诏国,为了母后的期望,我一定会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