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食品产量的提升,则不出意外地带来了生命的洪流。登莱的人口出生率已经连续多年稳定在高水平,按照民政部门某调研员的说法就是“孩子们满地都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了好几个小孩,登莱的人口数量在连续小步快进之后,已经处在爆发的边缘,人口自然增长率直追东岸本土,也许能达到4%-5%的水平,非常惊人。
为了保障孩子们能够正常长大,不至于中途夭折(这在古代太正常了),登莱开拓队政府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改进两府的卫生状况。与清国签署的和平协议给了他们一个不错的外部环境,因此他们削减了一些军事方面的投入,开始在多个主要城市修建现代化的上下水设施,确保城市居民不被受污染的水体侵害。与此同时,更卫生的生活方式也被医疗宣传队传授给了许多城市或乡村居民,这些都让清国、顺国、明国境内多发的霍乱、痢疾等疾病在东岸辖区内收敛了很多,因这些而死去的居民数量减少了很多。
以这会人声鼎沸的码头为例。茶馆产生的各类废水都倾倒进了路旁的一条小暗渠内,而不是如几十年前那样直接泼洒在路面上。暗渠也定期有人清理,确保不会被各类生活垃圾堵塞淤积,进而导致污水漫到路面上来。
烟台、胶州等地的居民基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并真切地认识到这些好的生活习惯确实对自己的生活有帮助。作为登莱首屈一指的大城市,烟台、胶州的居民在这方面可以说不比本土很多城市的居民差。人均月收入已经达到4-5元的他们,已经渡过了早期那种蒙昧、落后的阶段,开始褪去了更多的中世纪的色彩,进入到了更现代化的行列。就这一点而言,烟台、胶州已经具备了东岸本土很多城市的特征,如果它们再多建一些医院、工厂、学校、图书馆及研究机构,基础设施再搞好一些的话,那么就和本土的城市别无二致了。
当然登莱开拓队政府这些年来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除了硬性要用在移民身上的开支外,登莱开拓队已经连续三年削减军费开支,停止了在青州、辽东一带的敌对活动,海军也很少去黄海转悠了,转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建设之中。而这,似乎也是登莱本地人民越来越支持这个政府的最主要原因财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就应该如此。
所以,曾经有人戏言,清国、顺国方面一直幻想自己将来大军踏入登莱、宁绍时,当地百姓会扶老携幼,跪迎王师,但现实怕是会令他们大吃一惊,登莱的百姓不但不会迎接,相反还会响应开拓队政府的号召,纷纷从军也与之战斗。清国、顺国想要征服这些地方,除了在军事上获胜外别无他法,即便祭起民族主义大旗也效果不大,因为登莱开拓队政府打得前宋苗裔旗号,也是华夏一脉,自然对民族主义观存在的。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就看本土执委会诸公会如何制定全新的远东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