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红利时代之生产力(一)(2 / 2)

大宋帝国华江省东泉县,华江省的矿产资源储备在帝国算是名列前茅的,所以三大生产基地华江省肯定是能分配到一个至于具体落户到哪里就要看

东泉县的优势在于,现任东泉县主官是专业出身。西宁煤矿系统出身的官员是帝国行政岗中少有的专业系统出身人员,从西宁某矿技术员起家,一步步成为东泉知县,这是他比其他人的优势所在。

通过以前的老同事得到的消息大宋帝国要建立生产基地,主要应用的资源是煤矿资源,刚好东泉县不仅有矿,还有一座极大的煤矿,比其他县有一定优势,再加上他还是系统出身的干部,对于搞生产比其他行政主官有优势。

东泉县县衙内,东泉知县郑志光,正在办公桌前写材料,一旦基地落户东泉,不说别的光是创造的就业人口和其他的东西。东泉几十年内会立马起飞。

帝国内导部负责地区勘测的专家和他是在一个矿干过活的。本身东泉县的硬件条件也足够好。郑志光写完材料之后,立即前往华江省总督衙门会见华江省总督,寻求地方行政上的支持。

大宋帝国华江省总督余世军,正在总督衙门喝茶,通讯员钱安走了进来,开口说道:"大人,东泉县的郑知县,求见。"余 世军是老派官员,帝国政治领域也在不断的换代帝国中,下层干部包括新成立的部门几乎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新派官员。

帝国科举出身的干部已经算是帝国新晋官员中处于鄙视链底层的存在了。正儿八经读书读进科举考试的已经算是帝国官员,试图进入渠道中最底层的存在,其次是科举有功的,诸如立过军功,在地方性的事务上立过功,以及有过民间疾苦参与过正式的其次,第二阶级的就是专业岗考入的,如治安系统,司法系统,科专岗系统。第一阶层就是厚济院出身,天子亲属门生。

余世军放下手中的茶杯,开口说道:"快请!"朝中根正苗红的老派几乎全部退出了实权位子,他这个总督也干不了几年时间了。结交新派官员让自己退休,甚至于子孙的人脉好过一些,是有必要的。

钱安来到总督衙门外,对在一旁等待许久的郑志光行了一礼,开口说道:"郑大人。大人,请您进去。"郑志光淡淡的行了一礼,开口说道:"有劳钱先生了。"帝国中央职权司法化以来,各级衙役基本上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正式编制,钱安原本的职务是华江省总督府师爷,这个职位大多数已经入编,钱安没有这个兴趣,所以自降身份成为余世军的通讯员。

郑志光进入总督府衙门之后,对余世军行礼说道:" 下官参见总督大人。"余世军开口说道:"志光兄,不必多礼,远道而来,有何贵干?"

郑志光从手中的公文包中拿出了一份文件,开口说道:"这是下官传递过来的门档还请总督大人过目。"

于世军是老派官员,目前就朝中的局势发展来说,很难再往上爬。华江省矿物资源在帝国各省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几个基地华江肯定是能分到一个,至于具体落户哪个县,他这个华江省总督能做的也不多,并且能具体落户到哪个县,实际上对他这个总督影响不是太大。新政学的玩意儿,他学不明白,日后很难再进一步充其量是在退休之前调到京城的某个部里,任个虚职,告老还乡。

华江省网,能够争取落户的事就看他们背后的发力了自己。这个总督说实话,能够起到的作用相当的有限。

不过,余世军出于对郑志光的尊重,还是接过了他递过来的落户申请及规划。

新派官员都知道几大基地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统筹生产和建设,也是将基地的建设进行人口,物质及资源的调配统合。说白了就是这几大基地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帝国生产力和相关物资的调配,另一方面通过几大基地的生产建设和物资调配,促活本地经济发展。

华江省作为老牌农业省在帝国传统概念中属于中规中矩,论生产能力不及江南论,战略地位不及西宁。但是几大基地征设中,无论别的华江省肯定是能分到一个名额,分到一个之后,通过基地建设为契机,促进本省经济发展。如果搞得好在余世军任剩余任期内搞出成绩,余世军上升一步不是没有可能。

郑志光的这份关于,大宋帝国东泉产业集中基地的规划建设,不同于其他人呈上来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其他人电话中是以基地建设为核心,整个省的基地只是顺动带动而来,而郑志光的这一份则是以全省的布局发展才下了东泉这颗棋,第二步就是因为郑志光是专业技术人员出身,比其他人更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