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这个朕已经想过了,朕觉得时间应当比太傅想的还要短一些,朕以为一年四季,所以最多四年,边关城主也好,还是镇守指挥使也好,都会调动,不仅可以防止内外勾结,也能防止因功坐大。”
“陛下,这边关还是小事,而亲王就藩才是大事,老臣以为,陛下应当在金陵附近替那些亲王,郡王修建府邸,将就藩的亲王,郡王统统召回,这金陵城外哪怕都是住着亲族,也是足够陛下安排的,以后且将亲王藩地收回,用藩地的税收一半,甚至更少,给那些亲王,郡王也是足够他们王府开支,对于一些逐渐疏远的亲族,取后代镇守边关,十几处边关轮换下来,这一生也就蹉跎了,到时候离着京城近一些给些土地即可。”
“陛下,亲王,郡王就藩,老臣也是认为,对朝廷祸乱的开始,如若自身实力增强,会不会有人撺掇谋反?如若在藩地残害百姓,苛捐杂税,百姓会不会流离失所,引发谋反?还有那藩地的亲王,郡王一旦勾结,哪怕就是陛下驻守了军队,可还能真的做到防患于未然?”
“圣祖虽是战功赫赫,可是圣祖治国治家还是差了许多,老臣说这些也不怕陛下责罚,圣祖治国,灭人心人性,灭文臣武将,都是治国大忌,俸禄给的极其少,还要让一人做三人事,那会儿很多官员在家吃饭都吃不起,旁人不知,老臣那是深有体会,这人都到了吃饭吃不起,还能不起贪欲,这贪欲一起,圣祖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杀之,更甚者剥皮充草。”
“圣祖三年,众多官员因贪欲被杀无数,一度到了以吏为官的地步,这才让圣祖渐渐提高了官员的俸禄,可是提高的却是有限。然圣祖对李家皇族却是大加赏赐,对亲王藩地也是能大就大越好,岂不知这会造成地方官员对亲王,郡王形成依附之态,从而让亲王,郡王在藩地都不用去的情况下,也是实力暴增,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样就会让亲王,郡王一旦在皇城这里不甚如意,就会立马去往封地,既然京城已经过的不如意,那还能对陛下能有多少的感恩戴德,只会觉得圣祖这是在给他们机会,能者代之。”
“哪怕没有那般心思,回到封地也会肆意妄为,荼毒百姓,一样会弄到藩地民不聊生,暴乱频发,到时候按不住,就会一逃了之,到时候还得陛下派兵去镇压,可是那些百姓有何错?不是日子过不下去,谁会无端生乱?”
“陛下,所以这藩地之害,甚于边关之害,因一个可以一次打服之,而藩地只要不收回,往往就会反反复复,于前朝的藩镇之乱无有区别。圣祖可能想着,哪怕有朝一日就算是藩镇作乱,那也是李家皇族作乱,这天下还是李家的,可是圣祖想的是好,若是有人撺掇呢?前朝倾覆,不就是打了前朝圣祖的名头,最后还不是被李家给拿了天下。”
“老臣最近一直在编纂武朝史,看的多了,这心中越是不安,拿银子是一回事,和陛下说说这些心里话,也是老臣心之所向,老臣这会儿根本不怕陛下责罚老臣,老臣已经古稀之年,还能有几年活了,所以老臣这次就趁着拿银子,斗胆和陛下说说,因为陛下当是年轻有为之皇帝,应当趁着年轻,做一些利国利民之事。”
小皇帝听着虽然心中不是很舒服,可是又不能说太傅说的有错,因为有些东西,小皇帝自己也想过,甚至在年纪不大的时候,也偷偷骂过自己的皇帝老爹。
“陛下,说完亲王郡王,老臣还要说说太后的事情,这也是老臣认为有着极大隐患的问题,陛下若是想听,老臣就说说,陛下若是不想听,老臣带着陛下给的辽参就先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