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喜剧与悲剧(2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793 字 2天前

「轻点,别弄疼府君了。」张猛在一旁说道。

「闭嘴。」黄寻看向表弟,呵斥道。

将卞胗绑好之后,黄、张二人押着他往府衙而去,一路上许多人见了,尽皆愣然。

俞纵则带着亲信弹压住了少许郡兵,令其谨守城池,不得妄动,然后派人前往宛陵,接洽投降事宜。

二十一日,卞胗「被迫」行文各县,反正归梁,至于他们听不听,那就天知道了。

******

如果说新安郡上演的是喜剧的话,那么吴兴郡上演的就是悲剧了。

乌程、广德之间的原乡山(今长兴仙山附近)上,原乡(县)长姚儒叹息一声,道:「府君,我这便离去了。」

虞谭紧绷着脸,面向西侧山外的湖泊密林,一言不发。

姚儒似是有些羞愧,多解释了几句:「宣城大败,局势糜烂,我姚氏家小力弱,实在掺和不起这些事。况我祖莹在武康,沈氏威逼甚急,再不走,宗党恐要为其所害。」

姚氏是武康县一土豪,与沈氏比邻。论起实力来,比沈氏差了许多。

虞谭征集吴兴豪族兵马南征北战,姚氏拼了老命也只出得两千兵。

前番攻钱氏、孙氏,他们都动手了,甚至在永世史家散伙而走之时,刘超、

虞谭两面夹攻,姚氏也跟看嘶杀了,不可谓不卖力,虽说他们也收编了部分钱氏庄客作为酬劳,但真的赚了吗?仔细算下来可能是亏的,因为大头姚家吃不到。

如今沈氏悍然造反,攻破郡治乌程,稍稍稳定局面后,开始拉拢郡内各豪族为其所用,姚氏便是目标之一。

姚儒夹在朝廷和沈家之间,左右为难,一直下不了决心,而今宣城大败的消息传来,姚儒终于决定离去了。

「仆也不会助纣为虐。」姚儒又道:「此番离去之后,便闭园读书,再不问世事。」

「荒唐!可笑!」虞谭终于说话了。

只见他转过了身来,看向姚儒,冷笑道:「回去闭园读书?哪有这样的好事?江南大乱之际,便是顾陆朱张都裹挟其间,小小的姚家也想置身事外?你配么?」

姚儒脸色有些涨红,道:「我两不相帮,难道还不行么?」

「愚蠢!」虞谭骂道:「永世史家也想两不相帮,结果被围在老宅中,数日前已为刘将军攻破,子孙罹难者不知凡几。此时两不相帮便是两相得罪,沈氏是好相与的?你回了武康,还不是受他摆布?」

姚儒无言以对,但并没有改变主意留下来的意思,只长身一揖,道:「仆断不与府君作对便是。」

说罢,转身离去。

姚氏子弟紧紧围在他身边,手抚刀柄,徐徐退走。

虞谭没有下令阻拦,不是不想,而是没本钱了。

这两天走的又何止一个姚家?

余杭暨氏昨天不告而别,跑了。他们家族还有个叫暨逊暨茂言的在鄱阳广普县当县长,跑起来时毫无顾忌,也不管这个族中杰出子弟怎么样了一一这种土豪家族能有个子弟当县令长相真的不容易,但关键时刻说舍弃就舍弃。

余杭盛氏的人甚至还卷了一部分军资器械跑路一一孙休的老师、东吴郎中盛冲以及与孔融结为兄弟的盛宪(曹操曾征辟,但为孙权所杀)皆出自此族,比起汉末已大为败落。

这些人一散,虞谭还有多少兵?满打满算不过五六千人,其中甚至还包括两千多降兵,对付已占据乌程、武康、长城等地的沈氏都很吃力,更别说其他了。

说难听点,若非沈氏无大局观,这会还在兴冲冲地吞并钱家部曲庄客,虞谭能不能坚持到现在都是个问题。

「大势去矣!」他长叹一声,有些落寞地走下了山坡。

宣城大败,诸县响应梁贼者甚众,局势急剧恶化,而今陶馥带着收容而来的两三千败兵退守宁国,许、葛两家退守广德,结果被故朱、施二家所逼,退往永世、原乡之间,与虞谭勉强守望互助。

而今的局势犬牙交错。

虞、许、葛三部总计约一万一千人背后有沈氏,身前有朱氏、施氏甚至是梁人,而朱氏、施氏背后有他们,北边也有正围攻阳羡到紧要关头的刘超部。

至于刚刚取得大胜的梁人,其背后也有正增兵而来的山遐部。

接下来梁人应该会着力经营宣城、泾县、宛陵、广德诸县,与吴兴的故、

安吉、乌程、武康、长城等县连成一片。

不知不觉间,他们竟然已经在江南腹心之地经营出一块稳定的地盘了。

毫无疑问,接下来就是江南人打江南人。

梁兵虽精,毕竟数量太少,经不起几次消耗,只能用在关键时刻。

虞谭思来想去,只能聊尽人事了:以守为主,尽可能把梁人堵截在沼泽大山之中。